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在成都举行的这场主题论坛给出四川经验

时间 • 2025-07-31 20:14:09
振兴
乡村
发展

5月30日~31日,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城市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论坛大会在成都举行,文化、体育、农业等领域的重量级嘉宾到场参会,探讨绿色发展在不同领域中的机遇。31日,以“区域协同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分论坛举办,巴基斯坦前总理阿巴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驻华高级顾问海博等人从乡村振兴的思路和模式、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中国在脱贫攻坚中有很多独创方法,比如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等,这体现了我们的制度优势。同时,中国还强调精准扶贫,从贫困对象的精准识别到分类施策,再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推动扶贫。比如在消除绝对贫困后,继续提出乡村振兴,形成有效衔接。”四川省政府参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姜晓萍介绍。

贫困仍是困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挑战,中国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巴基斯坦前总理阿巴西提到,“全球仍然有10%的人口在贫困线以下,我们任重道远。巴基斯坦也有一些脱贫的项目,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我们可以学习中国的成功模式。”

脱贫攻坚成果如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造血”是关键。安盟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总经理阮江表示,“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在农村实现网络的全覆盖;农村的公共服务,如教育资源、医疗服务、基层的政务信息化。同时,人才的储备和产业发展动力也很关键,能够助力乡村从‘输血’到实现自身‘造血’。”

“今天来到成都,我很高兴,我看到了成都在过去二十年中发生的巨大变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驻华高级顾问海博同样认可增强乡村“造血”功能的观点,“如今的数字变革、云计算、远程技术等,也能够推动农村进一步实现现代化。”他还提到,农村的绿色转型具备巨大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对于自然灾害多发地区,怎样在大型地震和灾害后进行社会空间的重建,以防止规模性返贫?姜晓萍提出,“从四川的经验来看,一方面要提升地区抵御灾害的能力,比如利用人工智能、数字技术对地震后的泥石流等进行预测;另一方面,需要提升地区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例如,彭州曾经是汶川地震的重灾区,但四川将彭州的在地资源——牡丹花,进行活化利用,覆盖农业、旅游业、商业、文化等领域,形成了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

红星新闻记者吕佳羽

编辑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