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二本学生》连载:他们为何收缩起属于青春年代的触角和锋芒?

时间 • 2025-07-23 06:42:58
父母
大学
我们
学生
高考

(图片来源:千图网)

“阡陌的述说”即日起开始连载文学作品啦!

本期连载的是《我的二本学生》

作者:黄灯

“看见他们”

“看见更多的年轻人”

梁鸿贾樟柯韩少功

—特别推荐—

“哪怕二本院校的孩子”

“还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命运”

中国二本院校的学生

从某种程度而言

折射了中国最为多数普通年轻人的状况

他们的命运勾画出中国年轻群体

最为常见的成长路径

阡陌的述说2022.12.09阡陌的述说2022.12.09

14:57未知来源

播放

阡陌的述说2022.12.09音频:00:0014:56后退15秒倍速快进15秒

(

第二章

)

(

公共课——期末试卷

)

阡陌的述说

1

二本院校不缺金融系优质生源

我最近一次给学生上公共课,是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给金融系2015级的学生上《大学语文》,一共四个班:1515113.1515114.1515116.1515117,共二百零二名学生。

金融系在我们学校的录取分数非常高,至少三分之一的学生超过重点线四十分才有机会录进来。对外省尤其是偏远省份,诸如云南,有些学生分数都可以上云南大学,但因为想离开父母,向往远方和沿海地区,于是便选择了广州,来到了我们学校的金融系。还有一些竞争压力大的内陆省份,诸如河南,分数在当地都可以上郑州大学的学生,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来到了我们学校。

结合多次给金融系学生上课的经验,我发现,即使对广东F学院这样一所普通的二本院校而言,因为地处一线城市广州,丰富的就业机会和发达的经济条件,还是能极大地保证金融系的优质生源。

(图片来源:千图网)

2

信息时代电子产品的泛滥

2016年11月,在同一周的课堂上,我随机统计了四个班来自重点中学的学生数量,二百零二名,除了缺课的十三人,竟然有一百六十一名来自各地的重点中学。2018年毕业季,我统计过2014级中文1416012班的生源情况,二十五个接受访问的学生中,有十六人明确告知来自当地的重点中学,八名来自地区一级的城市中学,只有一名来自县城的非重点中学,中文班重点中学的比例尚且如此之高,由此可以推断金融系的情况。

根据课程计划,《大学语文》属于考査课,釆用随堂考的形式,在试卷最后的作文题中,我出了三道题任由他们选择:1.我眼中的中国教育;2.我所处的时代;3.我最感困惑的事情。三道题大同小异。多年来,因为深感课堂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学习问题,也不是知识问题,而是无法触及一个真实群体的问题,我企图借助考试,让他们观照自己,调动与己有关的生活经验,以此了解九十年代后期出生的学生对社会、自身的认知。

(图片来源:千图网)

期末考试,作为一次无可回避的书面表达,将成为我们师生之间最后一次有效交流,也成为我透视年轻人内心想法的一个窗口。

整体而言,三道题都有人选,但选择“我最感困惑的事情”和“我眼中的中国教育”两道题的学生要多一些,这或许和他们作为受教主体所拥有的直观体验有关。

先看“我最感困惑的事情”。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城里孩子进入大学后,最大的困惑,竟然来自信息时代电子产品的泛滥。他们坦率承认,面对电子产品,诸如智能手机的渗透,进入大学后,因为失去高中老师的管制,无法控制随处可见的诱惑,很多学生在课堂上都忍不住刷机,事实上已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学习。而农村的学生,尽管也难以摆脱大的环境,也受制于网络、电子产品对他们的制约,但内心深处最大的困惑,皆来自负载在家庭之上的生存挣扎。

(图片来源:千图网)

3

留守岁月中深夜的偷偷哭泣

胡晓纯作为家里的大姐,五个弟弟妹妹都在读书,父母对她的最大期待是,毕业以后赶快就业,帮助家里供弟弟的学业。她的梦想是当教师,或者考法律专业的研究生,但来自家庭的重担让她犹豫:“如果我再继续深造,必然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压力。对就业的困惑,对是否读研的困惑,一直成为我近半学期来的思考,只是始终没有合适的答案告诉我该怎么做?”

李正宏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带着两个弟弟妹妹去城里打工,将她留给爷爷奶奶。尽管她理解父母的选择是“生活所迫,无可奈何”,尽管她唯一的心愿,是“渴望父母的关爱,哪怕只是回家陪我待上一天两天,那都已经很满足了”。但多年留守岁月中深夜的偷偷哭泣,哪怕到了大学,只要有机会表达,都能让人感知到岁月并未抚平她的伤痕。

邱丹丹和李正宏的处境不同,她类似正宏笔下那个被父母带到城里打工的孩子。事实上,对丹丹而言,她最感庆幸的事是,父母没有让她成为留守儿童。她出生在潮州,很小就随家人到了广州,对于家乡的记忆,早已模糊一片,对异乡长大的城中村,却熟悉它的一街一巷,有着天然的亲切。她不会说潮州话,也不会说故乡的饶平话,她从小到大的母语,就是一口地道的白话,她喜欢自小居住的广州城,也早已将自己当作广州人。她清晰记得父母干过的每一个工作:去工地、开服装店、当电工、当地铁保洁员。

一家人借住在亲戚小小的房子里,父母坚定的信念,是通过城市的打拼,供得起两个孩子念书;丹丹最大的心愿,是通过努力,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广州人。她在借读的情况下,以高分考上大学,让父母倍感骄傲,但直到上大学,她才明白现实的尴尬,对一直隐匿的真相产生困惑,“我想全身心地融入广州这个大城市,发现还有一定困难;想融入家乡,也很困难。我这只随父母飞来广州的候鸟却一时无处停留了”。

(图片来源:千图网)

4

发自内心珍惜高考的机遇

再看“我眼中的中国教育”。意料之中,“中国教育”在学生的理解中,都停留在“应试”维度,让我惊讶的是,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面对同一话题,有不同的态度,但有相同的感受。

城里出生的孩子,不少学生对应试教育深恶痛绝,刘奕晓将此比喻为“一场赌博”,“可以说,我们几乎把十八岁以前的人生都献给了高考。我们读的小学、初中和高中都是为了高考,十几年的努力和奋斗都押在了一场考试上。这或许是人生中赌得最大的一次赌博,但在我看来,这是一场不划算的赌博”。方雪怡这样勾勒中国学生的青春时代,“以高考作为划分线,中国学生的青春时代似乎被简单粗暴地划分成了两部分,高考前,高考后。高考之前,我记得我整个人生,似乎都在为高考而活。

从小学,要上重点;初中,要进实验班;高中,奥数班。人生就像一条被预设好的轨迹,我必须不能出一丝差错照着这个轨迹预演下去。否则,我就会被周围的环境所不容纳。父母的期望,老师的教导,同学之间小小的攀比,都像一块块巨石,压得我五脏六腑都疼”。

(图片来源:千图网)

但对农村学生而言,从试卷中,我看到不少孩子充满了闯过高考的庆幸。确实,对他们而言,哪怕考上广东F学院这样的二本院校,也非常不容易。从小到大,他们几乎都是班上成绩最好的学生,能够上大学,他们发自内心珍惜高考的机遇,感谢高考的相对公平。一个叫苏艳的女孩说,“我们受过中国教育的一代回首过去,都埋怨它,记恨它,但又不得不承认,它给了我们这些寒门学子一条走向富裕、离开贫穷的道路”。

吴淑英表达得更直接,“我作为农村出生的孩子,能走入大学这个神圣的殿堂,首先要感谢的是我们的高考制度,有了高考这个相对公平的平台,我才能接受高等教育”。陈文婷坦诚,“回忆起青春,能想起的只有假期里不愿上的辅导班,黑板上永远擦不干净的数学公式,空气里的粉笔灰味道,向家长报告成绩时的惴惴不安”。但当她进入大学的课堂,洞悉现实的真相,她更多的是庆幸,“我曾经痛恨过中国教育,认为是它夺走了我的童年、少年甚至是青年的快乐时光;而今,我坐在大学的课堂里,我又无比感激它,是它,让我有了通过自己的双手,以笔为剑,拥有看到更辽阔天空的机会”。

(图片来源:千图网)

明天仍是《我的二本学生》第二章

用假蛇捉弄英语老师

会被报复“穿小鞋”吗?

期待明天的分享

作者:黄灯

“二本学生作为全中国最普通的年轻人

他们是和脚下大地黏附最紧的生命

是最能倾听到祖国大地呼吸的年轻群体”—黄灯

未完待续

读书品人生

下一期我们在这等候您

欢迎向《阡陌的述说》栏目写信

阡陌的述说|倾听你的述说

可以是关于生活上的琐碎

也可以是关于情感上的困惑

更可以是关于工作上的压力

我们来回答你的问题

希望收到你的来信

解答你的困惑

注:以600字为限,可以尝试在300字内完成一个情感问题发邮件,我们将会择优选择回答。请以电子版形式发送至邮箱jjsn2207@126.com。

点击图片可进入

“喜马拉雅FM”-“阡陌的述说”栏目

来源|《我的二本学生》节选

作者|黄灯

主播|李海洋

编辑|李滟

责编|康轩山

主编|张玮

监审|钟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