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记得好好吃饭!
阡陌的诉说2021.5.24阡陌的诉说2021.5.24
09:41未知来源
“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遗体送别仪式于2021年5月24日(星期一)上午10:00在湖南省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举行。袁隆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他的离开,是人民的损失,是国家的损失。
01国之重器,一个人养活了几代人
5月9日,三亚国家水稻公园示范点,“超优千号”超级杂交水稻开始测产。
最终结果为平均亩产1004.83公斤!
直到今年年初,袁隆平还在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科学家,也是不断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
尽管如今,我们已经不用在为吃不饱饭发愁,袁老以及他的团队,仍在为高产努力。
袁隆平曾说:“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是粮食的重要性。上世纪六十年代,饥荒的时候饿死人,我都亲眼见过。大家都没有饭吃,叫花子过去讨饭,饭都没有,你讨谁?”
记者问他:“您是不是特别害怕这样的场景再次出现?”
袁隆平坚定地回了四个字:“不可能了。”
四字虽短,字字千钧,与他曾说过的那句“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一样掷地有声。谢谢您成为稻田的忠实守望者,谢谢您让这句“不可能”成为现实。
02可爱老人,宝藏梗王
你以为袁老是个只会研究水稻的科学家,其实他还是个多才多艺的生活家。
除了沉迷于水稻研究,袁隆平还喜欢拉小提琴、下象棋,和家里人共同表演小节目;
有空就去打个排球、游个泳,一直认为自己身强体壮。
不仅热爱生活,而且幽默风趣。
袁隆平曾在同一家理发店理发16年,剪完头发后还会俏皮地打趣:“哇,我又年轻了。”
后来记者又问他团队中的精英好不好管啊,袁老又是皱眉,又是挠头的表情着实是亮了,简直是个行动的表情包。
不仅如此,看到网上的年轻人说自己90后,他也接梗道:
“原来自己是80后,现在是90后了。”
袁老这么调皮,让很多网友感叹,简直就是,人老心不老。
工作的时候攻坚克难,一丝不苟;
生活的时候,风趣幽默,轻松可爱。
一句网友神评价:
“拥有这样的人生态度,我终于明白袁老为什么能做出这么大成就。”
身肩重任,却一身轻松,这就是袁老的生活哲学。
03为人低调,远离光环
吃着碗里白花花的大米饭,网友哽咽道:“以后再也不怕饿肚子了……”
人人知他是守护神,他却说自己就是个种了一辈子稻的老农民。
多年风吹日晒,早出晚归,晒得皮肤黝黑,个子瘦瘦小小,穿着一件旧衬衣,可不像个农民嘛。
这样一个踏实肯干的老人,做出过突出贡献,却从没有为自己争取什么:
国家要给他官职,他拒绝了,说自己本不需要;
国家要给他奖金,他不是捐给慈善机构,就是分给同事;
乘飞机也只坐普通舱,十几年都住在简单的大院子里;
袁老低调做人,坚持奋斗的家风,是后辈们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前辈铿锵行,后辈勉励之。
04国士无双,袁老千古
网上曾经有人质疑:“袁隆平在当代,是否被过誉了?”
有个扎心回答这样说:
“不是袁老被过誉了,而是像袁老这样的人,和他们一样的科研工作者们,受到的关注实在太少太少了。”
在古代,以袁隆平院士的成就,是要封神的。
自从杂交水稻出现后,我们很幸运地不再挨饿。
但别忘了,解决温饱问题,我们也仅仅刚刚过去了几十年而已。
袁老的存在,正如有人评价:
像袁隆平这样的人,他们可能真的是被普罗米修斯盗下来的火种,他们存在,便是人间的一道光,驱散了黑暗。
他曾说过:“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到现在,我们已没有人再为饥饿担忧。
每一次风轻轻吹过,吹过这个国家的万顷良田,高高的稻穗低头互相诉说着:“梦实现了。”
他已经完成了这个梦想,
他终于可以放心离开了。
袁老去世之后,他曾经写给母亲的一封信上了热搜。
(上下滑动可查看)
向上滑动阅览
而我们这些受恩泽的人们,以及未来孩子们,还有我们的国家,终在袁爷爷的护佑下,再也不用饥饿发愁,但却要珍惜每一粒粮食。
他是国之功勋,民之福泽。
正如网友所说: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石粮。四海无饥寒,袁公泽万方。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常忆袁公。
人间播种子,天上洒甘霖,袁公,一路走好!
来源:十点读书
主播|李海洋编辑|应仁杰
责编|康轩山监审丨钟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