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回到老家“躺平”的七年
阡陌的述说2021.6.5.mp3阡陌的述说2021.6.5.mp3
10:53未知来源
播放
2015年,我34岁,带着丈夫和4岁的女儿,回到老家广西北部的一个小村庄。
在乡下住了很久,她才意识到,那个家,回不去了。我们将在此地,建设一个新家。住在村子的第一天,女儿在公鸡的打鸣声中惊醒,啼哭不已,她以为那个声音来自怪物。一个缺乏生活常识的城市小孩,闹出笑话,这立刻在村民中变成谈资。无论我们走到哪儿,总有目光投射过来,所有人充满好奇:这一家人看起来怪怪的,为什么回到农村?他们又能住多久?
我常常与丈夫回忆起各自的童年,那些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四处撒野的时光。我们一致认为,女儿如果能享有一个更自由、更亲近自然的童年,对她未来的人生会非常重要,我也需要一个更轻松的环境喘口气。
但当时,丈夫却很犹豫。他是一个程序员,工作勤奋认真,薪水正在上涨。我们经过漫长的交谈,讨论各种可能性,如果离开城市,要去做什么,以何为生?
真正做出决定,是有一年冬天,丈夫患上感冒,夜里咳嗽得厉害,去了几所医院,吃完药也无济于事,到夏季后逐渐好转。我们都开始期待一种全新的生活,可以更自由地支配时间,感受到更多的生活乐趣。
想到要跟土地打交道,他找了一些国内外有机农业方面的资料来看。另外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木工,报了一个学习班,意外发现做木工和写代码一样,是件可以沉浸其中并获得快乐的事情。这门技能,在我们后来的乡下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实没想到兜兜转转,在外面晃荡那么多年,我居然又要回老家了。
在打卡似的带孩子逛遍各大景点后,我们回到广西老家。这样,我们一家五口在广西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重新团聚。
我们的新家,那是一栋有三十多年历史的黄泥巴瓦房,有两间卧室,门窗仍是传统的建筑形式。因为缺少维护,原来房顶的檩条已开始腐朽,漏雨也相当严重。我们花了一周清理垃圾,然后开始挖排水沟、建化粪池。
最开始,我们住的地方既不通电,也没有自来水,在户外搭几块砖就成了厨房,做饭是捡几根柴火来生火做的,做完饭后还能再烧水洗澡。卫生间也在野外,自己搭的,心惊胆战用了好长一段时间。有时候陪女儿夜里去上厕所,四处寂静,偶尔有虫子和青蛙发出声响,我们会产生如下对话:好了没?没好。
有时候这也是一种乐趣。我和丈夫都希望,在农村也能过上美好舒服的日子。
在努力改造房子的同时,我们和丈夫也做了各种尝试,寻找在乡下生存下去的方法。最早我们想建一个有机农场,抱着笔记本电脑和村里领导谈话,试图用简陋的PPT解释我们的梦想,结果并没能打动他们,计划就这么泡汤了。不过幸亏如此,让我们把钱省了下来。
另外,我还尝试过卖农村土货,把父母养的鸡鸭、蛋、大米,还有一些土特产放到网上兜售,客人大多是自己的朋友和同学。父母听从我们的建议,尽量使用有机的耕种和养殖方式。
总之,回到农村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种种尝试,大都如此折戟沉沙了。若要问我这几年有什么收获,只能说,我特认真地把自己想做的事做了。不过,这还不够吗?虽然新的收入来源仍然在寻找,但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事。
因为回到乡下生活后,生活开支就更低了。
当然,书是一定要买的,电影也一定要看(家里买了投影仪,省去了电影票钱),长途旅行改成周边的短途旅行。因为担心生病,我一直在跑步、运动,除了医保,也给家里人买了商业保险。从消费上看,能不买的东西尽量都不买,把物质欲望转移到对精神生活上,可能是性价比最高的消费方式。
以前有八成的时间,觉得自己“不得不”活着,而现在,有八成的时间,想的是,“我想要”活得更好,我也有能力让自己活得好。“好”的定义是什么,应该是自己乐意,又高兴吧。
我们决定从此以后我行我素,尽量去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就像和上帝做了一个交换游戏,我们变得贫穷了,却同时又是富裕的。
不把“活下去”看作唯一目标,而是追求令自己愉快的生活,全家都得到了解脱,找到了各自的乐趣。父母重新体会到生活在农村的快乐,他们养了很多小动物,开垦土地种植作物,享受劳作和丰收带来的满足。
如果说有遗憾,那大概是女儿的教育。女儿在乡下上了幼儿园,如今到县城念小学,她跟别的孩子一样,也上兴趣班。也许跟我们重视身体素质有关系,她的运动能力确实比大多数孩子优异,坚持下来的只有体育方面的兴趣班,随心所欲挑的几门乐器学习都不了了之。不过对此我倒没什么遗憾,我仍然希望她可以天马行空地玩。但另一方面,本地学校的学习氛围,老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跟北京相比,的确欠缺很多。
本地学生,大多绞尽脑汁想要进入周边城市的好学校。我是从城镇考出来的青年,曾以为照过去我的学法,怎么也能读完大学,但现在的情况是,考上一个好大学,不像以前那样简单了,孩子不得不提早进入一个被作业和考试包围的世界。
作为父母,暂时还想不到别的办法,也许有一天还会因此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目前唯一能弥补的,是投入更多的陪伴,让家庭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希望她身体健康,能快乐地长大;想让她学会,能独自面对生活活下去的勇气和本领。
点击图片可进入
“喜马拉雅FM”-“阡陌的述说”栏目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主播|梁新建编辑|应仁杰
责编|康轩山监审丨钟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