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字的村妇,受邀清华演讲、出访多国!她凭的就是这门手艺……
她大字不识几个,却受邀到清华、北大等多所大学演讲授课;
她是一名村妇,却代表中国出访日本、德国等多个国家;
她有5万多名学生,却从不收学费,还带动乡亲脱贫致富。
她的故事从这开始……
今年48岁的杨晓珍是织金县苗族“非遗”手工传承人,从小就受当地苗族特有的民族文化的熏陶,对蜡染、刺绣等民间工艺耳濡目染。她从事苗族“非遗”手工蜡染、刺绣、马尾绣等已有40年,具有丰富的经验。
7岁那年,杨晓珍在母亲和外婆的指导下,开始学习蜡染刺绣。特有的成长环境让这位苗家姑娘很快就掌握了画蜡、染色、刺绣等工序,夜以继日的努力让她的双手一天比一天灵活起来。
“在老家,女儿家不学好一门好手艺,长大后就嫁不到好人家。当时苗寨里的女孩,十有八九都要学习蜡染刺绣。”杨晓珍说,她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几乎都是在蜡染刺绣中度过,现在她能染出180多种颜色。同时,作为贵州苗族后人,她希望把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传统工艺让更多的人学习,并传承下来。
/蜡染刺绣/
接下来的多年里,杨晓珍充分挖掘当地苗族文化资源,将传统与现代工艺有机融合,和泰国、日本、新西兰、美国等地的客户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客户在有需求时把布料寄过来,工作室把图样画好染好再寄回去,确认后再加工成各式各样的成品。
2016年,杨晓珍返回家乡。在县妇联的鼓励下,她创立了工作室,开办培训班,希望用自己的力量为乡亲们带来变化。杨晓珍把她的技艺和理念无私地教给了乡亲们。3年来,工作室培训的学员达3000多名。
/杨晓珍(左)正在教授学徒/
学到手艺的村民们在工作室领取生产订单,根据要求回家制作绣品,完成后再交回工作室。2018年,杨晓珍工作室的订单额600多万元,除了她自己做的一小部分,大部分订单都分发给学员完成。
“我这里就是一个中转站,一头连着外面的市场和订单,一头连着有手艺的村民。”杨晓珍说。
如今,杨晓珍的两个儿子都考上了大学,学习的专业也都和蜡染刺绣相关,他们要继续把蜡染刺绣的文化和工艺发扬光大。
/杨晓珍与她的蜡染刺绣/
一染一画深藏着杨晓珍的匠人之心,一针一线凸显着杨晓珍的为民初心。在她的手中,蜡笔和针线,不仅是她自己的传承和事业,更是她和乡亲们的未来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