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快评:充分认识实现“双碳”的代价、挑战和风险

时间 • 2025-07-25 10:05:28
代价
价格
能源
挑战

10月24日,新华社授权刊发了万众瞩目、期待已久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是指导我国今后几十年“双碳”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按照底线思维,需要充分认识“双碳”的代价,以及伴随的挑战和风险。

我国提出“双碳”目标,主动让渡部分全球排放资源,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巨大成本,体现了大国担当。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地球环境空间能够支撑的发展是有限的。因此,为了限制气候变化的幅度,需要对温室气体设定上限。对全球剩下的排放空间的分配,也是对未来有限发展权利的再分配。由于排放资源是全球公共产品,理性情况下,各国都有过度排放的动机。

实现“双碳”发展不是请客吃饭,是一个充满挑战和风险的伟大事业。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近日在人民日报的撰文中指出,实现我国的“双碳”目标,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这种代价,意味着挑战、困难,和不可预知的风险。

《意见》充分预见了“双碳”工作的复杂性和挑战性。把防范风险作为工作的五大原则之一。《意见》要求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有效应对绿色低碳转型可能伴随的经济、金融、社会风险。

当前以及最近一个时期备受关注的电荒问题,生动地诠释了“双碳”工作可能面临的挑战和风险。最近一个时期,超过三分之二的省份都经历了或多或少的限电。电荒严重地影响了工业生产和企业经营,在一些省份,还影响到了居民生活。

我国的电荒是全球范围内能源短缺的一部分。能源供应不足突出体现在价格方面。据彭博社数据,欧洲天然气价格从今年1月的不到26欧元/兆瓦时,上涨到了9月20日的64.46欧元/兆瓦时,涨幅为223%。9月25日的ICE期货交易所,其价格更是突破了100欧元/兆瓦时,创造了历史纪录。

在欧洲,天然气和电力价格暴涨,严重影响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据10月初的一项报道,意大利的能源用户不得不比4个月前多支付31%的天然气费用;西班牙家庭今年9月的平均电费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8%;德国天然气价格自年初以来,也已上涨了200%以上,而英国的天然气价格更是已经上涨了250%。欧盟统计局10月1日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9月欧元区通胀率按年率计算达3.4%,创13年新高。其中,能源价格同比上涨17.4%,是推升通胀的主因。

英国的经历诠释了能源价格暴涨带来的广泛的挑战和风险。今年以来,英国已经有9家小型天然气公司接连宣布破产,市场预计这些倒闭的公司占据了超过5%的市场份额,大约有150万用户受到影响。天然气价格的急剧上涨还使英国两个主要化肥厂停工,这导致化肥厂的副产品——二氧化碳的供应量减少了60%。二氧化碳的短缺直接影响了肉类保鲜、家禽屠宰和碳酸饮料制作等领域,很多食品供应都可能受到打击。

能源价格暴涨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尤其显著。美国劳工部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疫情暴发前的2019年,食品支出约占美国低收入家庭税后收入的27%,能源支出约占14%,而高收入家庭的这两项支出占比分别为10%和5%。能源价格飙涨,可能加剧能源贫困。国际能源转型学会近日呼吁国际社会重视即将到来的冬天,贫困人口可能无法获得需要的可负担的能源问题。

实现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直接或者间接导致了本轮电荒。在国际上,对油气等化石能源的投资不足,是价格暴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国内,虽然这次电荒在部分地区有需求意外偏高和其他能源供应不足的因素,但是,能源总量和强度考核,以及煤炭产业政策调整的导致的供应不足因素,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虽然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承担国际责任的内在要求,但是,至少有内外两个方面的原因,迫切需要充分认识“双碳”工作付出的代价、挑战和风险。

对内来说,充分认识“双碳”的代价、挑战和风险是可持续、健康地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认识到代价、挑战和风险,可以识别出“双碳”过程中弱势群体和脆弱领域,从而积极做好因对措施,确保弱势群体和脆弱领域在“双碳”工作中不掉队。这些底线思维,可以确保“双碳”工作获得最大的群众支持,从而确保其工作平稳、有序、可持续地实施。

对外来说,充分认识实现“双碳”的代价和挑战,有利于争取积极的国际舆论环境。当前国内舆论对我国为实现“双碳”工作付出的代价讨论的不够,对外宣传也很少讨论中国即将付出代价和面临的调整。充分认识我国即将付出的代价和挑战,并积极宣传,有利于加深国际社会对我国“双碳”行动的付出的巨大牺牲、面临的艰苦卓绝挑战的认识,为我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形成积极的舆论环境。

(施训鹏系悉尼科技大学澳中关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国际能源转型学会理事长)


(作者:施训鹏编辑:李靖云)